江南的苏州留园的游廊设计得奇趣迭起,独步于江南园林中。 园林岗于闾外的留园路上,比较喧哗嘈杂,为了使园林山水景区离市街日些,就将主要景区均靠后布置。而造园家突发巧思奇想,利用一段曲廊来作为园中的游览的先导,强化了园林的美。游人从大门入,经过一小厅,便是一个天井,然后就进入个窄小的廊子,廊壁无窗,光线晦暗,随良廊曲数次,又到了一处小庭院,庭壁种一棵紫藤,下置少许山石,是示意性的点题。然后又进入另一条曲廊迂回曲折三奴才达到园林的***景即“占水”。这里,一边透过墙上的漏窗可以隐约看到园中山池风景,一边石笋新竹掩映下的古树下,幽静然后,西转至绿荫小轩,开朗的山池景色才一览无遗地摄入眼底。留园进门曲廊的构思,就是用反衬对明先暗,从而在新的基础上达到矛盾的统一,以曲廊的暗、塞、幽反衬了园景的明快、开敞,对比效果非常强烈,给游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游廊是中国传统建筑走廊的一种常用形式,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。游廊一般作为建筑物的附属部分,是—种有顶盖且侧面敞开或半敞开的长廊。在园林设计中,人们习惯用游廊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建筑物,如亭台楼阁等联系起来。游廊重在“曲”和“长”,一般设计成曲折通幽,以营造“步移景异”的视觉效果。游廊造型灵活,空间形态多变,能很好地适应不同场地环境的要求。
回廊是游廊的一种形式,指曲折环绕的走廊,有顶棚的散步处。一是室内回廊,在建筑物门厅或大厅内设置在二层或二层以上的回形走廊。二是园林回廊,在园林建筑中的殿宇、厅堂等建筑群主体四周,以曲折回环的走廊构成围合的庭院。回廊又称“走马廊”,围绕中庭和庭院的走廊,做成一圈环路,通常围绕着一栋建筑物和庭院而建的园廊。它的作用在于创设一处相对独立的空间,游人沿着回廊漫步,若在平地上可以从不同位置,不同方向,不同角度观赏这个空间内部的建筑物和庭院山石花木之景。若在山地,还可以观赏外围之景,如颐和园万寿山佛香阁四周的一圈回廊,居高临下成为向外观赏开阔的湖山景观的***场所。
复廊是游廊的—种形式,是在双面空廊的中间隔一道墙,形成两侧单面空廊的形式,又称“里外廊”。因为廊内分成两条走道,所以廊的跨度大些。中间墙上多开有各种式样的漏窗,从廊的一边透过漏窗可以看到廊的另一边景色。复廊的作用是用来划分和联系景区,这样两边都有景可赏,两边又景色不同。
双面空廊的两侧均为列柱,没有石墙,在廊中可以观赏两面景色。双面空廊可设计为直廊、曲廊、回廊、抄手廊等,无论在风景层次深远的大空间中,或在曲折灵巧的小空间中都可运用,是中式装修风格的园林中比较常见的形式,也是如今很多中式园林客户,比较青睐的游廊设计类型。有些使用双面空廊的园林设计案例中,设计师还会布置亭子或通到临湖的轩榭,分成有节奏的段落,蜿蜒曲折,这种设计通常会把山水联系在一起,让整个中式园林的空间的与层次都更加的丰满、灵动。
复廊的设计特色主要体现为两侧并为一体,中间隔有漏窗墙,或两廊并行,并有曲折变化,起到了分割与重组园林结构的作用。随着古典游廊设计流传至今,复廊的屋顶现在多借用两坡顶式,以正中隔墙为分界,内部天花亦做成各种轩式,因为廊内分成两条走道,所以廊的跨度大些。
柱廊:设置在建筑物底层出檐下的水平交通空间。有顶盖,有廊台、有支柱或兼有一侧围护墙体的供人通行的建筑物,如长廊、回廊等。
长廊:一般为有顶的通道,尤指通到分隔间或房间的通道。颐和园的长廊全长728米,1992年被世界吉尼斯纪录认定为世界最长的长廊。
窝角廊:在四合院里,东西厢房向北,然后拐弯,通向正房的走廊就是窝角廊。
游廊是我国古代建筑技术和艺术相互渗透的成果,千姿百态的造型、精美的装饰、独具匠心的环境设计使之成为我国园林艺术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,是古典园林景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,在园林的建筑、装饰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。游廊以曲折、朦胧、含蓄为美,与山水、石、泉、亭、台、楼、榭等相互关联,构成了生动的意境。
游廊最初是为遮风避雨、方便休憩而修建,是屋檐下一个狭而修长的过道或独立有顶的通道。但游廊最主要的功能是楼、亭、台的延伸,是主体建筑通向各处的纽带。游廊装饰在园林建筑整体效果呈现上有着重要的作用,尤其是游廊固有的装饰特征之一彩画装饰。彩画装饰最初的作用是保护廊的木质结构,使其减少风雨的侵蚀,另外,其还与封建等级制度相关,现在主要是起到装饰美化作用,并和木雕、砖雕装饰一同丰富了游廊的外观,软化了木质结构给人带来的单调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