歇山建筑:在形式多样的古建筑中,歇山建筑是其中基本、常见的一种建筑形式。歇山建筑屋面峻拔陡峭,四角轻盈翘起,玲珑精巧,气势***,它既有庑殿建筑雄浑的气势,又有攒尖建筑俏丽的风格。无论帝王宫阙、王公府邸、城垣敌楼、坛堆寺商、古典园林及商埠铺面等各类建筑,都大量采用歇山这种建筑形式。
规模较大的寺院有讲堂、禅堂、经堂、塔、钟楼等。建于山上的佛寺也依此而建。明清以来,佛寺建筑格局已成定式,一般在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分布着山门殿、***殿、大雄宝殿、法堂、藏经楼、毗卢阁、观音殿。
大雄宝殿是佛寺的主体建筑,东西两侧的配殿为钟楼与鼓楼,伽蓝殿与祖师堂,观音殿与药师殿相对应。大的寺院有五百罗汉堂、佛塔等建筑。中轴线东侧分布僧房、香积厨、斋堂、职事堂等,是寺内僧人的起居生活区。现在寺院对外开放后,生活区一般都后移,或在寺院后侧重建。中轴线西侧主要为禅堂、接待室等,是前来挂单僧人修行之所,现在也基本上对外开放,有的辟为文物陈列室、佛经流通处。
寺庙建筑的特点:
1、明、清佛寺的布局,一般都是主房、配房等组成的严格对称的多进院落形式。在主轴的最前方是山门——整个寺院的入口。山门内左右两侧分设钟、鼓楼。
2、正殿对于整个佛寺建筑群体是中心建筑物,它不论在建筑体积和质量,都在其他单体建筑之上。正殿左右配殿或作二层楼阁形式。正殿后一进院落,常建筑二层“藏经楼”。
3、多在主轴院落两侧布置僧房、禅堂、斋堂等僧人居住的房屋。
中国古代寺庙的布局大多是正面中路为山门,山门内左右分别为钟楼、鼓楼,正面是***殿,殿内有四大金刚塑像,后面依次为大雄宝殿和藏经楼,僧房、斋堂则分列正中路左右两侧。大雄宝殿是佛寺中最重要、最庞大的建筑,“大雄”即为佛祖释加牟尼。隋唐以前的佛寺,一般在寺前或宅院中心造塔,隋唐以后,佛殿普遍代替了佛塔,寺庙内大都另辟塔院。
中国佛寺不论规模地点,其建筑布局是有一定规律的:平面方形,以山门殿———***殿———大雄宝殿———本寺主供菩萨殿———法堂———藏经楼这条南北纵深轴线来组织空间,对称稳重且整饬严谨。沿着这条中轴线,前后建筑起承转合,宛若一曲前呼后应、气韵生动的乐章。